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道德的力量》9月20日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颁奖典礼。 我校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生赵红亮同学和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潘东升同学作为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和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全国道德模范每两年评选表彰一届,2007年首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于今年4月至9月在全国开展,经过群众推荐、审核公示和群众投票、评委评选等程序,共评出55位全国道德模范,262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这次评选表彰广泛吸引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营造了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让“红亮精神”永远红亮——记当代优秀大学生、海南大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赵红亮
赵红亮,男,中共党员,海南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08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党支部书记,也是该校2006届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从1998年中学时代开始,身有残疾的赵红亮就开始了他的奉献之旅,用自己10余年从未间断过的爱心行动帮助了一批又一批贫困孩子、一个又一个孤寡老人、一座又一座贫困山庄,用自己朴实而丰富的人生实践塑造了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刻苦学习、勇于进取,关爱社会、无私奉献的“红亮精神”,感动了无数的人们,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用自己的残疾之躯撑起了大爱的天空,展现了当代青年和大学生的时代风采。
1977年7月,赵红亮出生在河南省安阳市龙泉镇西洪沟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幼儿时期由于发高烧到医院接受治疗时导致左腿残疾,行动不便。1986年至1991年赵红亮在西洪沟村小学和龙泉镇十四中学学习。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1994年,他以全镇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河南省重点中学——安阳市第一中学。不幸的是,刚上高一的赵红亮在一次运动中腰部脊柱严重受伤,不得不在家休学治疗。没想到,这一休就是五年。在这五年时间里,赵红亮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残疾和病痛的双重折磨,坚持利用治疗间隙和休养的空闲时间学习高中的课程。
1998年,百年不遇的洪水袭击神州大地,“抗洪英雄”李向群的事迹深深震撼了还在家休病的赵红亮,向李向群学习的念头在他的心中悄然升起。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来自江西革命老区高安县的小学生鞠虹和熊思琴的贫困境遇引起了他的同情和思考,“我只要平时节俭点,就能帮她们,也许就能改变他们的命运。”这样的想法很快变成了行动。尽管他也是一个需要别人帮助的贫困孩子,但为了资助这两个学生,他打零工、省吃俭用积攒为数不多的钱,供他们上学。在他的资助和鼓励下,这两个小学生已于2007年顺利完成中学学业。
2000年,在身体基本恢复的情况下,顽强的赵红亮回到日思夜想的母校,继续他的高中学业。接下来两年多的高中生活,他如饥似渴,积极追求,以优异的学习和工作表现进入党校学习,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学时候就入党的少数学生之一。
也就是从1998年那个时候起,赵红亮就热心参加团中央组织的“希望工程”,把节俭助学变成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采取各种途径和方式资助贫困儿童。截至目前,他先后以“向群弟”的名义向江西高安县兴仁希望小学、海南向群小学等学校和个人捐款近万元、图书近千册。成长中的赵红亮深深懂得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正含义。他说:“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带给了自己快乐和自信!”
2002年,他考入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经贸学院(现海南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习。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许多同学看来,考入大学似乎可以休息一下,松一口气了。然而,赵红亮却非常珍惜难得的大学学习机会,仍近乎固执地坚持着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每天5点起床学习英语,晚上直到宿舍楼熄灯了才休息。除了学好本专业课程外,还自学法律专业课程,参加自学考试。大学期间,他先后担任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宣传委员、代理班主任、班长、团支部书记、院团委委员、学生党支部书记、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成员等职务,并光荣当选为学校第八次党代会代表。
一进大学,作为班上唯一的共产党员,赵红亮就积极主动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引导和动员广大同学积极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协助学院党委做好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大学四年,经他负责考察和吸收入党的学生达400余人。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连续三年负责接待新生的入学工作,9月份新生报到时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此外,他还主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帮助同学解决心理上、生活上的问题和困难。暑假时间,他随学院爱心艺术团下乡演出,同时积极进行农产品的营销调研,帮助当地农民开拓农产品市场。
大学一年级时,赵红亮就开始组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到图书馆及周边村镇进行志愿服务劳动。他还利用周末为学校周边的贫困中小学生提供免费家教。大学四年来,赵红亮免费辅导的十多个学生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从2003年起,他积极配合学院建设学生党支部实践基地、“爱心”艺术团、“爱心”实践基地等,定期开展送文化科技下乡及基础医疗护理的宣传。四年来,由他协助组织赠送到偏远地区的科普读物、衣物共约两万份(件),同时影响和带动了儋州市及周边学校的志愿者活动,让所有的人在实践中感受温馨和快乐。
2002年11月,刚刚进入大学学习的赵红亮,一个人来到儋州市敬老院和孤儿院,从此开始了他与敬老院老人和孤儿院孩子们令人难忘的爱心故事。短短不到两周的时间,他与敬老院的老人和孤儿院的孩子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四年里,他坚持每周按时到敬老院、孤儿院做义工,开展各种形式的服务,受到了儋州市民政局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为了能进一步帮助孤寡老人和孤儿,学市场营销专业、对医学一点不懂的赵红亮,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中医穴位按摩、药膳常识、聋哑儿童心理辅导等知识,自购血压计、拔罐器等医用器具,定期到敬老院、孤儿院为他们做医疗保健。在赵红亮的努力下,敬老院的王家贵等孤寡老人头竟然不昏了,更可喜的是,几位阿公、阿婆测量出的血压记录也明显下降,趋于正常,敬老院里有五个弃婴已经被人抱养,六个孤儿也已经在附近的小学读书。在白沙支教和读研究生期间,赵红亮始终保持着与敬老院老人和孤儿院孩子们的联系,经常抽出时间去探望他们,关心和服务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六年多来,赵红亮已经成为敬老院、孤儿院的一份子,成为那里孤寡老人、孤儿最亲的人。老人们一提到赵红亮的名字,都会不自觉的泪流满面。至今,敬老院的老人们还为他留着床位。
毕业在即,赵红亮的家人在当地给他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他却坚定地选择到祖国的老少边穷地方去,到最需要支持和帮助的地方去,家人和邻居都为之表示叹息、不理解。赵红亮坚持自己的选择,向校团委、团省委申请要到最贫困、最偏远的地方去支教,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
2006年7月,赵红亮来到国家级贫困县——白沙黎族苗族自治县南开乡黎苗少数民族山区,开始了他的志愿服务生涯。这里是黎苗少数民族居住地,教师稀缺、科技落后。两年来,赵红亮教过数学、英语、地理、政治、生物和自然,并且都是同时教授3到4门课程。刚到那里,尽管身有残疾,赵红亮却以“民工”的身份参加贫困边远山区的校园危房建设,每天运砖、拌水泥,一个月下来,他变得黑了、瘦了,手脚起泡化脓,但他没有退却。之后,赵红亮把这一个月的工资以署名的方式寄给了当地一位家里发生重大事故的老师!“九月开学,我见到了我的学生——山区的黎苗子弟,他们诚实憨厚!偏远的山路割断了大山里人的梦想,同时也让外边的人望而却步。”赵红亮在日记中写道。
支教生活在很多人看来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在赵红亮看来,他的支教生活却是丰富而充实的,因为他不但可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那些急需知识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而且还可以尽自己所能帮助山里的贫苦农民。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信念的支撑,每天往返几十里山路给农民传授知识这种令许多正常人望而却步的苦差事,腿有残疾的赵红亮却干得乐此不疲。在工作之余,他仍坚持着多年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每天早起晚睡,点着蜡烛在山里蚊虫的叮咬下读书、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在志愿支教的两年时间里,课堂上赵红亮是老师,课堂下他是学生的朋友。他跟学生们学说黎话,走访黎苗山寨,并且了解黎苗少数民族的习俗与生活现状。为了能帮助当地人发家致富,他多次回母校了解橡胶、木薯等热带经济作物知识,主动学习橡胶种植与割胶技术,回来后及时对当地种植户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并向当地胶农发放以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科普图书300余册,赠送自费刻录的近百份关于橡胶种植的光碟,同时为当地胶农与母校科技扶贫结对创造条件。赵红亮放弃了春节回家探亲的机会,主动申请到没有通讯且通电不畅的白沙县南开乡黎族高峰管区几个村寨,带去科技种植图书、光碟,回来后他写出的《信息带来经济的革命》、《关于橡胶技术的引进与推广的几点建议》等引起当地政府重视。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赵红亮拿出了自己的2500多元积蓄为边远黎苗山寨编撰出版多期涵盖科普兴农、法律宣传、医疗自救、奥运等内容的刊物《南溪苑》。他多次徒步翻山越岭、深入边远黎区苗寨,为当地黎、苗乡亲拍摄并赠送以“摄影凝聚和谐”为主题的“全家福”。2008年10月,海南中部边远山区爆发大面积橡胶树病虫害,赵红亮不辞辛劳,多次徒步深入山区,调查和收集害虫标本,配合母校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专家给当地种胶农户最大的帮助,减少黎苗乡亲的经济损失。
六、攻读硕士:感谢党的教育和培养,实现人生再次升华
在支教期间,赵红亮仍然坚持着多年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每天早起晚睡,点着蜡烛在山里蚊虫的叮咬下读书、学习。2008年,在即将圆满完成两年的支教任务时,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海南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的研究生,继续回到母校攻读硕士学位。他又一次成功地做成了一件常人看来无法做成的事情,开始了人生的又一次升华。
当问到他为什么选择中共党史专业时,赵红亮说,“我在中学时候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党的培养下成长,对党的感情很深。十余年来我坚持开展志愿服务,完全是在党组织中不断接受教育和熏陶的结果。选择这个专业,我是想更深入地学习党的知识,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党,更好地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对这位在大学本科四年中考察和吸收过400多名学生入党的年轻的老党员来说,我们理解他、支持他,并且愿意和他一道,共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即将结束两年志愿支教服务的赵红亮高度关注、心急如焚。他第一时间拿出了自己在支教期间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一点微薄收入,先后以不同方式向四川的地震灾区捐款2000多元。
同时,赵红亮还加紧学习《心理志愿者工作手册》、《灾后重建手册》、《灾后心理救助与心理重建手册》等书籍,在短时间内掌握了相关知识,并多次向共青团海南省委提出到四川灾区进行志愿服务的书面申请。尽管这一愿望没能得到实现,但他对灾区人民的牵挂和支持却始终没有停止过。10余年来,赵红亮把自己的所有积蓄全部用在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上。
赵红亮同学怀着一颗善良坚毅之心,直面命运的不幸,坚强而勇敢地学习和生活。他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刻苦学习、勇于进取,关爱社会、无私奉献,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他的事迹感动了我校全体师生员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大学生自强自立、奋发进取、奉献社会、勇担责任的精神风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了社会文明新风,实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展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和当代大学生的时代风采,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赵红亮的爱心行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和肯定,为了弘扬他的精神,表彰他做出的突出贡献,彰显其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有关部门分别对他进行了奖励,并授予他一系列荣誉称号,号召人们学习他的高尚精神,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1997年,共青团河南省安阳市委授予赵红亮“雷锋精神奖”荣誉称号;
(二)1999年,共青团河南省安阳市委授予赵红亮“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三)2004年,共青团海南省委授予赵红亮“海南省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四)2005年,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授予赵红亮“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五)2006年7月,共青团海南省委授予赵红亮“海南省大学生中西部计划志愿者标兵”荣誉称号;
(六)2006年12月,共青团海南省委授予赵红亮“海南省大学生中西部计划十大杰出志愿者”荣誉称号;
(七)2007年4月,共青团海南省委、省教育厅、财政厅、民政厅、发改厅联合授予赵红亮“海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和“海南青年志愿服务金质奖章”;
(八)2007年9月,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文明办授予赵红亮“海南省十大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九)2008年8月,共青团中央授予赵红亮“中国青年志愿者银质奖章”;
(十)2009年1月,共青团中央授予赵红亮“200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同时还向赵红亮颁发“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
(十一)2009年4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司、人民日报社等单位授予赵红亮“2008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荣誉称号;
(十二)2009年4月,共青团海南省委授予赵红亮第十五届“海南青年五四奖章”,这是海南青年的最高荣誉;
(十三)2009年5月,中共海南大学委员会授予赵红亮“优秀共产党员标兵”荣誉称号;
(十四)2009年6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确定赵红亮为“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赵红亮的爱心义举和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人民网教育频道以《赵红亮:服务社会,关注民生》为题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赵红亮也被确定为由教育部思政司、团中央学校部、人民日报教科文部指导,人民网、大学生杂志社主办的“2008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入围人选;《海南日报》以“残疾大学生赵红亮:赠人‘玫瑰’,我心欢喜”为题、《南国都市报》以“好人‘向群弟’”和“周文彰赞‘向群弟’事迹感人”为题、《海南特区报》以“对话赵红亮:只要有条件我就会坚持下去”为题、《海南经济报》以“他从大一开始志愿服务,毕业后争着去贫困山区”为题分别对赵红亮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海南电视台、海南省委组织部电教中心、中央电视台和许多网络媒体都以专题形式纷纷报道了赵红亮的感人事迹。
随着赵红亮的感人事迹在校园传开后,全校师生反响强烈。2009年3月19日,我校李建保校长专门召开赵红亮同学先进事迹座谈会,号召全校师生向赵红亮学习,同时我校就业指导中心还专门聘请赵红亮担任兼职就业辅导员。校党委授予了赵红亮“海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荣誉称号。校团委、学生处、学生联合会联合发出《关于向赵红亮同学学习的倡议书》。校团委、研究生处、学生处、政治与行政学院、管理学院、校学生联合会等先后组织10余场赵红亮事迹报告会。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全校师生掀起了向赵红亮学习的热潮,“红亮精神”正悄悄在校园里扎根。
赵红亮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海南大学是“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历来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人格品质的塑造,先后组织开展了名师论坛、励志大学生评比、大学社会实践、社团文化节等100余项校园文化活动,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爱心协会等100多个学生社团。继赵红亮之后,又涌现出了勇救两名溺水老人的第二届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候选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三年级学生潘东升和志愿捐献骨髓、感动病人家属和社会各界的政治与行政学院三年级学生谭麒麟,他们是我校大学生的优秀代表。还有许许多多长期在敬老院、孤儿院、戒毒所和希望小学、贫困家庭等从事志愿服务的优秀大学生,他们用自己持续的爱心行动深刻诠释着“红亮精神”,展示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时代风采。
面对荣誉,已经是海南大学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赵红亮一如既往的谦虚和淡然。“我只是尽自己所能,做了一些我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这些事情都是微不足道的,但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心里还是非常高兴。”赵红亮腼腆地说,“获得这么多荣誉,却是我当初所没有想到的。面对它们,我觉得自己做的实在是太少、太不够了。我希望大家跟我一样,更多地去关心和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更多地关注我”。
“ 我将把大家对我的关怀和肯定化为前进道路上的动力,继续尽全力把公益事业做下去。”赵红亮坚定地说。我们相信他、支持他,我们也将永远和他站在一起,让“爱心”接力火炬更加红亮,把爱心行动永远进行下去。
今年2月26日下午,被很多人称为“夺命门”的白沙门附近海域正欲夺走两位老人的生命,生死攸关之际,一名青年跳入海中,冒着生命危险奋力将两位老人救出。这位青年就是我校信息科学技术学院06级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潘东升。
当日下午5点,潘东升一如往常地骑着自行车在白沙门海滩散步,突然听到一位老人大声呼救。循声望去,他发现有两位老人在不远处的海水里挣扎。危难之际,他奋不顾身地跳入暗流涌动的海水中将两位老人救起。
潘东升同学见义勇为的事迹经海口晚报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记者对潘东升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进行了走访。
“你犹豫过吗?这毕竟是件非常危险的事。”见到潘东升后,记者急切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他的回答让记者不由自主地笑了,“我当时就闪过一个念头,那就是要不要脱下衣服”。
潘东升是个内向的男孩,在我们再三请求下,他才向我们讲述了事情的整个经过。
在潘东升刚跳下水救人的那一刻,他的内心很镇定,因为那个位置水并不深,但没想到游了两三米后,水突然加深了,当时他顾不上太多,尽全力游到一位老奶奶身边,将她救上岸。当他转身向另一位老奶奶游去时,发现那位老奶奶已经漂到与他相隔100多米的地方,这对于只会蛙泳,而且体力已消耗大半的他来说,此时救人已非常吃力,然而,他没有放弃。他发现不远处有一只船,就游到船边求助。最终,他利用船上提供的绳子和救生圈将老人送到岸上。此时,筋疲力尽的潘东升才发现自己的腿和脚已经被海里的石头划出了几道深深的伤口,在海水的浸泡下疼痛难忍,但他顾不上自己的伤,迅速将救上来的老奶奶交给民警抢救。在大家救完人找寻潘东升时,才发现他已经拖着受伤的双腿,推着自行车默默地离开了。
就是这样一个有点内向却敢于见义勇为、性格朴实、对朋友好的没话说,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的男孩,不顾危险救出了两位在生死线上的老人。
他说:“真的没有什么,遇到的人都会那么做的。当时,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做了,没想太多。”
“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做了”,一句简单朴实的话,触动了记者的心。
3月4日下午,记者走访了救人现场的全程见证人——68岁的张老伯。他对记者讲述了潘东升救人的全过程。
据张老伯讲,当日下午4点多钟,他正在白沙门公园北面的海中游泳。当时距事发地点不远处还进行着控沙造滩作业,但由于天气炎热,又时值退潮,仍约有20人下海。当他向沙滩浅处回游时,突然听见救命声,惊觉是有人溺水了,便立刻向岸边的人大声呼救,当时一名20来岁的青年及时拨打了110,但没有人敢下水救人。
几分钟后,他看见一位推着山地自行车路过的青年(潘东升)毫不犹豫地跳进海里搭救溺水者,而此时溺水者由于暗流等诸多原因,已距岸边有200余米……
经过10余分钟努力,潘东升成功救起一位溺水老人并将她带至岸边。当时,张老伯见潘东升面色苍白,已显体力不支,而另一位老人从事发时起,始终没有发出过呼救声,估计已溺水身亡。他犹疑地问潘东升,“你还行吗?”潘东升轻轻地说了一句:“我去”,便又一次跳入滔滔海水中。
因水流原因,第二位老人已飘至不远处的挖沙船附近。挖沙船在作业时产生的吸力很大,所以在潘东升接近老人的过程中,他自己也因受挖沙船影响而逐渐向挖沙船漂移,危险万分,幸得挖沙船上的作业工人及时抛出救生圈,方及时脱险。经过努力,潘东升成功将老人带至岸边。不幸的是,老人因溺水多时,经急救无效死亡。
当晚,张老伯因潘东升见义勇为的行为大受感动,彻夜难眠。次日,他致电海口晚报,讲述了潘东升的英勇事迹。
2月26日下午,边防派出所民警接到报案,称白沙门海滩有2名老人溺水。值班的两名警察迅速赶往现场。
当他们到达海滩时,一名溺水老人已被救起,奄奄一息。而在海里,一位小伙子正奋力地把另一名老人拖上岸。先救起的72岁老人得以生还,后救上岸的76岁山东青岛老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当时在场的谢警官说:“小伙子两脚流着血,有人问他叫什么名字,要不要送医院,他摆摆手没说什么,我也叫他等一下,留下联系方式,他却骑上自行车默默走了。”
“几经调查和打听,终于得知他是海大大三学生潘东升。他真的很勇敢,是无名英雄,很了不起啊!”谢警官感慨地说。
记者还了解到,白沙门物业管理办公室李主任在值班日记里记录了潘东升救人的事迹。李主任当时也赶到了现场,他说:“这学生的素质真不错,在海里救人很困难,一不小心就会搭上自己的性命。他应该得到奖励。很多人认为因救人送上自己性命的叫见义勇为,我觉得活着的英雄更可贵。”
李主任向记者介绍了白沙门附近海域的复杂情况。这片海水下面全是当年围海造陆留下的建筑垃圾,堆积着不少的石头、砖块和钢筋,这些都很容易伤到游泳者。另外,抽沙船每天都要来此抽走大量的海沙,海床上到处都是大坑,游泳技术再好的人,不小心游进坑里也会被吸进去。
潘东升的室友何庆鹏向记者透露,潘东升救人回来后,没主动跟任何人提起他在白沙门救人的事情,只是当天何庆鹏看到潘东升腿上有伤问起他时,他才把把救人的经过简单讲了一下。听到记者提到潘东升默默离开救人现场,何庆鹏平静地说:“依他的性格和为人,他这么做我们都不会感到惊讶,只是感到佩服。有这样的好朋友,我觉得很光荣!”
何庆鹏说,潘东升做人做事很有原则,遇事不害怕,有胆识,很勇敢,不张扬。朋友有难,他总是倾力相助。
潘东升还是个意志坚定、有恒心的人,只要他想做的事情,总是会去尝试,去冒险,不会因困难而退缩。
有一次,潘东升和何庆鹏约好一起骑自行车去旅行,由于当时天气很热,加上他们对路线又不熟,何庆鹏建议以后再去。后来,潘东升还是一个人去了,过了好长时间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浑身脏兮兮的,但脸上带着喜悦的笑容。他告诉何庆鹏,还没到目的地,自行车就爆胎了,但他还是坚持走完了预定的路线。
那是发自内心的喜悦,是挑战成功的喜悦,是坚定信念的喜悦。
对于潘东升同学的见义勇为之举,记者于3月4日下午采访了潘东升所在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曲涛。
据曲涛介绍,潘东升平时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学生,并不十分引人注目。他为人很低调,热心帮助同学,但从不求取报答。此次奋勇救起两位溺水老人的义举发生后,他也没有告诉任何人,直到警方打电话到学院,学院才得知此事。
面对老师、同学们的赞誉,潘东升很谦虚,说遇到这种事情,尽力相助是应该做的,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曲涛认为,潘东升的高尚品格与他受到的家庭、学校教育是分不开的。潘东升的家庭并不富裕,但母亲给他的教育却是朴实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学院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在他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另外,他周围的同学和生活环境也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有一个团结的寝室和几位品行高尚的室友(其中一位获得了200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塑造了他“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行,他的辅导员陈鹏老师和班主任王隆娟老师也经常到宿舍与学生谈心,相信这也对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关键还是他自身的优良品格,危急关头救人的义举,也是他善良天性本能使然,让人敬重。”曲涛说。“作为老师,有这样的学生,我们由衷感到高兴。他的身上充分展现了海大学子的良好素质。他的义举让我们很钦佩,为他感到骄傲!他的义举提升了学校的声誉,有利于树立良好新风,弘扬正气。我们将以他为模范,推动良好学风建设。”
曲涛表示,信息学院将继续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学生学风建设和思想品德教育,在关注培养有突出才能的学生的同时,进一步关心和爱护平凡踏实的学生,让他们融入到集体的温暖之中,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以促进每个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平凡之中见不平凡,潘东升的事迹和为人,令人感动,肃然起敬。他的义举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