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大学海洋清洁能源创新团队史晓东副教授在材料科学领域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发表题为“Interface Layer Engineering of Zinc Anode for Durable Seawater-Based Zinc-Ion Batteries”的研究论文。周传聪博士和邢振月副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史晓东副教授和田新龙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图1 海水基锌金属负极界面工程及其抑氯腐蚀机制示意图水系锌离子电池因优异的安全性能、显著的成本优势以及良好的环境兼容性,...
近日,海南大学海洋清洁能源创新团队邢振月副教授在能源化学领域Top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发表题为“Design of Cryogenic Electrolyte with Organic-Free Solvation Structure for Wide-Temperature Zinc Metal Batteries”的研究论文。邢振月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热带海洋工程材料及评价全国重点实验室史晓东副教授和田新龙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在淡水资源稀缺但海洋资源丰富的海南地区,发展高效电解海水制氢技术是推动清洁能源转型的战略选择。高熵材料因其多活性位点的优势,在应对海水催化剂活性衰减和腐蚀问题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现有催化理论在解析高熵材料作用机制时,过度聚焦于"决速步"优化,未能系统解析“非决速步”反应路径的协同机制,阻碍了对海水电解催化机理的完整认知。针对这一问题,海南大学谢文强讲师与涂进春教授合作,提出多元复合材料催化过程中的“决速步”与“非决速步”协同机制,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与蒙特卡洛模拟相结合的多尺度模拟方法对该过程进行解析,构建了具有多活性位点的(NiCoFeMoIn)₃S₄高熵硫化物催化体系对理论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中引入“非决速步”效应可有效降低过电位50 mV,催化效率提升至50%
最新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南极绕极流在温暖时期的惊人变化,为预测其未来走向提供了关键线索。2025年10月6日,海南大学海洋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团队高树基教授/郑旭峰教授为共同通讯(卢丽娟为第一作者),联合德国波恩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13国26位科学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Extremely Poleward Shift of 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 by Eccentricity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
近日,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刘铜教授课题组在Plant Physiology发表题为“Trichoderma microRNA-like RNA suppresses a chitinase gene in Solanum lycopersicum to escape host immunity during early root coloniza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木霉早期定植于番茄根部木霉对番茄免疫的精准调控机制。课题组前期采用棘孢木霉DQ-1灌根处理番茄根时,发现番茄的抗病性会短暂的下降,之后便被诱导增强,据此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
2025年10月9日,高水平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刊发了海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徐顺清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Polyhalogenated Carbazole Impairs Dopaminergic Neurons through Dysregulation of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海南大学博士生罗宇航为该文唯一第一作者,徐顺清教授、李汉增教授和刘佐君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环境学院的朱治强教授对该研究也有贡献。卤代咔唑是一类来源于自然和人工合成过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国家级一流本科
专业建设点
院士等国家级人才
ESI全球排名
前1%的学科
共建全国重点
实验室
率先开展“完全学分制
协同创新中心
书院制”协同育人体系建设
协同创新中心
学院
书院